“河湟詩韻 聲動千年”沈那詩歌朗誦會成功舉行
9月6日,“河湟詩韻 聲動千年”沈那詩歌朗誦會在西寧市城北區沈那遺址公園圓滿舉辦,眾詩人以筆為媒傳河湟文脈。本次活動由西寧市城北區文旅局、西寧市作家協會主辦,青海星熠文化傳媒有限公司承辦,以“一首詩記住一個詩人”為理念,集結省內外多位詩人及朗誦者,用詩歌串聯起河湟文明的千年底蘊與當代風采。
西寧市作家協會主席郭建強、副主席冶生福,城北區副區長楊君、區文旅局局長孫卉、副局長楊惠君,青海星熠文化傳媒有限公司負責人王孜堯、彩虹等嘉賓出席活動,郭建強代表詩人致辭。西寧市作協副主席曹誰與主持人常秀立共同主持了朗誦會,他們在開場中,向籌備活動的主辦、承辦單位致謝,并指出沈那遺址作為河湟文化核心載體與詩歌藝術的碰撞,將為現場觀眾帶來一場跨越時空的文化對話。
朗誦會分為四個單元,涵蓋不同年齡、民族、職業的詩人作品,全方位展現河湟大地的人文魅力,中間還穿插音樂表演。
第一單元中,朗誦者百合帶來新邊塞詩派代表、青海籍大師級詩人昌耀的《峨日朵雪峰之側》,沉郁頓挫的詩風盡顯青海山水的雄渾;90后代表詩人郭旭升的《湟水河》勾勒出母親河的靈動;《西寧表情》主編冶金蓮以《青海湖,你是濃艷,你是歡欣》抒發對圣湖的熱愛;海晏壯族詩人羅茂林的《熱水熱水》充滿地域風情;昌耀同鄉、小說家詩人肖子樹的《湟水囈語》則飽含鄉土深情。
第二單元里,當代中國七零后代表詩人、西寧市作協主席郭建強的《文化街:在場和記憶》蒼勁有力,盡顯文脈傳承;倉央嘉措詩社青海分社社長、藏族詩人華珍的《今夜我在同寶山》充滿民族韻味;湟源詩人賀小齡的《排燈在,不打烊》致敬家鄉非遺文化;建筑師詩人、《青海設計師雜志》主編陸忠的《新年瑞雪》兼具理性與詩意;會計詩人陳曉穎朗誦《讀中國》,醫生詩人劉志蘭帶來《青海青》,展現不同職業者的詩歌情懷。
第三單元中,大詩主義開創者曹誰的《亞歐大陸地的空戲臺》以國際化視野詮釋文明交融,其作品被翻譯成30余種文字,有“國際曹”之稱;西寧市作協秘書長趙維的《漫步在青海湖畔》描繪湖光山色;檢察官詩人、小說家倉生榮的《夏日》以優美敘事打動人心;地質詩人、《青海地礦報》主編楊鴻鵬的《過哈里哈圖》充滿自然野趣;收藏家詩人、絲綢之路博物館館長馬富貴的《丁香城的回響》訴說城市記憶。
第四單元聚焦多元視角與時代贊歌:撒拉族詩人、90后代表詩人夜陌的《在黃河邊掬一捧晚霞飲下》盡顯青春詩意,他與郭旭升并列為青海90后詩壇翹楚;湟中詩人嚴作菊的《云上綠肥》充滿田園氣息;教師詩人馬登祥的《讀書的日子》傳遞書香情懷;大通農民詩人權生蘭的《猻讓的麥田》飽含泥土芬芳;石油詩人、柴達木詩社社長馬永祥的《青海的樣子》展現油田與高原的壯美;朗誦者超仔帶來劉金梅的《祖國,你的美麗如此遼闊》,以詩歌頌中華民族共同體。
沈那遺址位于青海省西寧市城北區小橋大街毛勝寺西臺地上,被稱為“河湟第一村”,據西寧市作家協會副主席曹誰介紹,這里出土了象征王權的巨大的青銅矛,極有可能是傳說中的西王母的駐地。沈那遺址南北長400米、東西寬250余米,文化堆積厚1—3米, 共發現遺跡現象451處,其中房址104座、灰坑273座、窯址3座、墓葬15座、活土坑52處。該遺址是距今4000年左右的古羌人聚落村,是遠古人類從新石器時代向青銅時代過渡的一種文化遺存,以齊家文化居住遺存為主,還有少量的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半山類型和卡約文化遺存。每周六,西寧市城北區組織開展沉浸式歌舞表演。吸引了大量省內外的市民與游客。
活動尾聲,主持人代表主辦方感謝所有參與者,強調“沈那的根脈里藏著文明記憶,詩歌的聲韻中載著文化薪火”。此次朗誦會不僅讓每位詩人的作品都得以展現,更以詩歌為橋梁,讓河湟文化在多元表達中煥發新生,為文化傳承注入了鮮活力量。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