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誰阿拉伯語版《亞歐大陸地史詩》預告會在埃及舉行
9月3日,曹誰阿拉伯語版《亞歐大陸地史詩》分享會暨預告會在埃及首都開羅舉行。會議的組織者為埃及著名詩人、記者、翻譯家阿什拉夫·阿布勒·雅玆德(Ashraf Aboul Yazid),他組織了“絲綢之路叢書首發式——世界三大洲創意會議”,本次發布會上共有六個作家的圖書發布,譯者都是阿什拉夫,包括他最新翻譯的中國著名詩人曹誰的代表作《亞歐大陸地史詩》,這本書已經基本翻譯完成,預計在年底出版,2026年1月正式上市。
絲綢之路文學叢書——世界三大洲創意會議,在一個小時的在線聚會中,來自三大洲的六位作者展示了他們的作品,阿什拉夫把它翻譯成了阿拉伯語。六位著名作家和作品分別是中國詩人曹誰(Cao Shui)《亞歐大陸地史詩》、印度詩人赫曼特·迪瓦特(Hemant Divate)《單調乏味的風景》、尼日利亞劇作家埃絲特·阿德拉納(Esther Adelana)《破碎的鍋》、俄羅斯劇作家英娜·納查羅娃(Inna Natcharova)《我,克里奧佩特拉》、阿塞拜疆詩人梅索什·阿卜杜拉(Mexosh Abdullah)《六樓》、中國臺灣地區詩人凃妙沂(Miao-ye Tu)《西拉雅的女兒》。
在會議上,阿什拉夫介紹曹誰的偉大著作《亞歐大陸地史詩》,這是一項雄心勃勃的文學事業,由阿什拉夫翻譯為阿拉伯語,將于明年1月由埃及詩人Magdy Aboul Khier創立的開羅Al-Nasher出版社出版。阿什拉夫向與會詩人介紹了曹誰,他是中國著名詩人、小說家、編劇、翻譯家,也是中國當代文學的代表人物。筆名巴別塔主,他是大詩主義運動的創始人,尋求神圣與世俗(合一天人)、東方與西方(合璧東西)、古代與現代文化(融合古今)的統一。他著有46本書,包括《亞歐大陸地史詩》、《天堂的秘密》(《昆侖秘史》)三部曲和《孔雀王》,他的作品被翻譯成30種語言,描繪了一個自由的人類世界。現居中國北京和西寧,任《大詩刊》主編、《世界詩歌》副主編。
曹誰首先用英文朗誦了節選自《亞歐大陸地史詩》的《大悲舞》。然后發表了《亞歐大陸,人類七大文明曾經的搖籃》的演講,由阿什拉夫翻譯成了阿拉伯語。曹誰的演講大意如下:
大約在十萬年前,非洲智人來到美索不達米亞,然后從這里分別走上東方和西方,從巴比倫向東到波斯、印度、中國,向西到迦南、埃及、希臘,形成七大文明中心。亞歐大陸,就是人類文明的搖籃。人類源自同一個地方,必將走向同一個地方。這就是我的《亞歐大陸地史詩》要寫的主題。
在歷史上,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史詩,最有名的是《吉爾伽美什》《荷馬史詩》和《印度史詩》,這是第一史詩時代。后來文人開始模仿史詩,比如維吉爾的《埃涅阿斯》、但丁的《神曲》、彌爾頓的《失樂園》、菲爾多西的《列王記》。我們現在是第三史詩時代,也就是“大詩”的時代。
那么在沒有神秘也沒有韻律的自由詩時代的今天“第三史詩”或“大詩”會以怎樣的狀態存在?我覺得只能是內在冥想以構造世界形態、外在抒情以維系詩歌本質,這也是《亞歐大陸地史詩》的主要風格。面對我們全球化的世界,我們應當合一天人、融合古今、合璧東西,從不同的文明中提取元素,以此來構筑一個象征的新世界。
大詩主義主義運動,是綜合中國和國際文學發展的趨勢創立的。在2007年,我當時24歲,創作《大詩主義宣言》,系統闡述文學追求。我們知道德國偉大的詩人歌德在1827年就提出“世界文學”的概念,可是一直都是在本民族或語種內發展。2011年費爾南多·倫德(Fernando Rendon)發起的世界詩歌運動是一種全新的文學革命力量。大詩主義運動超越民族界限,已經成為一種國際潮流,獲得大詩主義運動勛章的著名詩人廣布亞洲、歐洲、非洲和美洲。
這次埃及著名詩人阿什拉夫(Ashraf Aboul Yazid)舉辦“絲綢之路文學叢書——三大洲創作會議”(The Silk Road Literature Series-The Three Continents Creative Meeting),這是一個人類共同理想星球的現實象征。阿什拉夫也把我的《亞歐大陸地史詩》翻譯成阿拉伯語,我非常榮幸能夠列入絲綢之路文學叢書。這本書同時由意大利著名詩人蘭伯特·加西亞(Lamberto Garzia)翻譯成意大利,美國詩人喬治·華萊士(George Wallace)翻譯為英文,都要在今年出版。同時有翻譯為西班牙文、俄文、法文的計劃。我們都都知道巴別塔的隱喻,假如人類說同一種語言,那么就建成巴別塔。翻譯在很大程度上,能夠建立起人類共同的巴別塔。
曹誰是中國八零后代表詩人之一,近年來參加了哥倫比亞麥德林國際詩歌節、印度Kritya(創造)國際詩歌節、土耳其荷馬國際詩歌節、委內瑞拉世界詩歌節、中國作協國際寫作計劃等一系列國際活動,有作品翻譯為英、法、德、俄、日、韓、瑞典、希臘、印地、波蘭、丹麥、波斯、越南、蒙古、意大利、西班牙、土耳其、葡萄牙、匈牙利、阿拉伯、愛爾蘭、尼泊爾、孟加拉、哈薩克、馬其頓、克羅地亞、塞爾維亞、吉爾吉斯、斯洛文尼亞、阿爾巴尼亞等30種文字,在國際詩壇有三十多位著名詩人寫作評論,被印度杰出詩人拉蒂·薩克塞納稱為是“領導新世界的年輕一代”的代表詩人。他同時翻譯有《伊斯坦布爾的腳步》等三部書,是一位具有國際聲譽的詩人,被中國詩壇稱為“國際曹”,被世界詩壇稱為“中國曹”。他從詩歌跨界長篇小說,又跨界影視劇本創作,如今又創作童話作品,他先后出版詩集《亞歐大陸地史詩》,長篇小說《昆侖秘史》,文集《可可西里動物王國》,童話《雪豹王子》等48部,創作《孔雀王》等影視劇本一百余部集。他近年來除了出版《雪豹王子》,還出版了《可可西里動物王國》系列6冊,《三江源國家公園繪本》10冊,成為一個著名童話作家。他在2007年發起了大詩主義運動(GPM),跟世界詩歌運動(WPM)、詩人星球運動(PoP)并稱為世界詩壇的三大運動。他還發起了詩壇論戰“曹伊之爭”,倡導詩電影運動和劇小說運動,在文壇有廣泛的影響。近年來曹誰先后獲得首屆中國青年詩人獎、第七屆中國長詩獎、第5屆青海青年文學獎之“文學之星”、第4屆曹禺杯劇本獎、第8屆意大利阿波羅·狄奧尼索斯詩歌獎詩歌獎、第27屆意大利《烏賊骨》詩歌獎、第12屆俄羅斯金騎士獎等八十余個省級以上文藝獎。他的作品雅俗共賞,獲得了文壇和市場的雙重認可,被認為是中國八零后代表作家之一。
伊娜·納特查羅娃(Inna Vladimirovna Nacharova)從俄羅斯帶來了《我,克利奧帕特拉》,這是一部想象豐富的歷史文學幻想劇,上面裝飾著她自己的克利奧帕特拉微型插圖。由于技術問題,通信是通過WhatsApp通話進行的。主持人還展示了作者為克利奧帕特拉繪制的微型畫。
伊娜于1966年出生于烏法市。她在行政和立法機構工作了很長時間。她已經寫書二十五年了。她的許多作品已被翻譯成保加利亞語和塞爾維亞語,并在俄羅斯、歐洲和美國的媒體上發表。她是烏拉爾獎和全俄文學獎的獲得者。她在杜塞爾多夫(德國)舉行的第三屆國際比賽中獲得了獎項。她被授予年度文學獎“偉大勝利的英雄”(2020年)的桂冠。她擁有國際人民外交聯合體證書,以表彰她對文學發展和加強國際創意聯系的重大貢獻(哈薩克斯坦,2022年)。她是戈梅利電臺獎(白俄羅斯,2022年)國際短篇小說比賽的獲勝者。她是國際慈善創意項目“給世界一個童話”的創始人,該項目出版了幾本兒童讀物,并配有俄羅斯、保加利亞和愛沙尼亞著名藝術家的插圖。她是塞爾維亞和俄羅斯作家聯盟(SKOR)的成員。自2011年以來,她一直擔任國際作家協會主席。
她在書中節選朗誦:“我是克利奧帕特拉——神圣的埃及女王。當愷撒被打倒時,悲傷吞噬了我,但悲傷很快燃燒成了憤怒。憤怒灼傷了我的心,因為在他的遺囑中,凱撒忘記了我……他忘記了我們的兒子托勒密·凱撒。他把所有的權力、所有的領地都交給了他的冷血侄子屋大維。于是,內戰的風暴襲來,我,克利奧帕特拉,站在刀刃上。雙方都請求我的支持和惠顧。然而,我該怎么選擇呢?擁抱戰敗者意味著埃及被勝利者壓垮,羅馬的陰影永遠籠罩在我的王位上。我決定迅速采取行動。凱撒留下的軍團是匕首,直指我的胸膛,隨時準備背叛我。所以我拋棄了他們,派他們去與所謂的凱撒大帝多拉貝拉作戰。他是西塞羅的女婿,西塞羅是我鄙視的人,他穿著凱撒的顏色,卻無情地背叛了他。而我,克利奧帕特拉,當那些曾經屬于凱撒的軍團在多拉貝拉面前搖搖欲墜,轉而支持他的敵人時,我很高興。因為在他們的背叛中,我嘗到了勝利的滋味,在他們的出賣中,我看到了羅馬本身的顫抖。”
印度詩人赫曼特·迪瓦特(Hemant Divate)的詩集《單調乏味的風景》是2016年在開羅推出的絲綢之路文學叢書有史以來出版的第一本書。他是馬拉地語詩人、編輯、出版商、翻譯家和詩歌節主席。在孟買曾經舉行這本書的首發式。赫曼特·迪瓦特是八本馬拉地語詩集的作者。他最近用馬拉地語寫的書是《偏執狂》,該書獲得了馬哈拉施特拉邦政府的卡維·凱沙夫蘇特獎。赫曼特·迪瓦特的詩歌已被翻譯成36種國際語言。在翻譯方面,他有西班牙語、愛爾蘭語、阿拉伯語、德語、愛沙尼亞語和卡納達語的書籍,此外還有五本英語書籍。他的詩出現在馬拉地語、英語和斯洛文尼亞語的眾多選集中。他是馬拉地文學雜志Abhidha Nantar的創始人和編輯。Abhidha Nantar被認為為新詩人提供了一個堅實的平臺,豐富了九十年代后馬拉地語文學界。赫曼特·迪瓦特通過這本雜志改變了馬拉地語文學界。他參加了世界各地的眾多國際詩歌和文學節。他的出版社Paperwall publishing出版了200多本詩集。赫曼特是孟買詩歌節的創始人和總監。赫曼特住在孟買。
迪瓦特的詩歌有兩輪朗誦,他用自己的母語(馬拉地語)朗誦他的話,主持人用阿拉伯語朗讀,建筑師、詩人和翻譯家Mustansir Dalvi用英語朗讀:
他轉向被忽視的時刻,強迫他們說話,這樣在沉思之后,他們就成為了生命中最重要的時刻——在他們的甜蜜和苦澀中,在他們的純潔和污穢中,在它們的崇高和卑鄙中。因此,這首詩讓我們與這位詩人一起踏上了一段旅程,他曾向我承認,這是他最困難的詩集。然而,我并沒有向他承認,這也是他與他者最親密的關系,因為全球化——在印度相對較晚的開放之后襲擊了它——震驚了世界,也襲擊了我們。他所說的對我們來說已經變得可以理解了。名字可能不同,但痛苦是一樣的。
赫曼特·迪瓦特的詩就像挽歌——為消失的歷史、破碎的夢想、扭曲的心理形象,尤其是自大約七十年前印度獨立后以來的形象而寫的挽歌。近幾十年來,一切都失去了意義,甚至那些曾經在沒有書的情況下為夜晚增添色彩的童年故事。今天,盡管書籍堆積如山,但它們已經消失了。
商標是全球化吞噬一切的最明顯印記,就像我曾經在孟買的喧囂中看到的一個湯碗廣告中吞噬了阿米塔布·巴赫詹的明星一樣。全球化現在占據了寺廟里最虔誠的祈禱場景,支配著家里最親密的時刻,支配著市場上最普通的時刻。一切都落入了品牌的統治之下,就好像人類本身只不過是地球貨架上密封在錫罐里的商品——有營銷口號、價格標簽和規定的生活方式。我問自己:這僅限于印度嗎?我只在孟買遇到它嗎?還是所有歷史悠久的城市都成為了全球化食人魔的畸形獵物?
詩人還朗誦了他的詩《蝴蝶》:“在我住宅區的花園里漫步時,無意間,我告訴一位朋友:你知道嗎,這些天我們再也看不到那些小的、常見的黃色蝴蝶了。對此,他漫不經心地回答:那個品牌已經停產了。”
尼日利亞詩人埃絲特·阿德拉納(Esther Adelana)介紹了她的七幕劇《破碎的鍋》,這是對身份和抵抗性別不平等的有力探索。尼日利亞領導報紙的藝術記者Chinelo Chikelu向阿什拉夫詢問了她的戲劇,“你認為它能讓阿拉伯語和西方讀者都感興趣嗎?”他回答說:“我驚訝地發現,約魯巴人婚姻習俗的一些細節幾乎與埃及的農村傳統相同,比如公開確認新娘的貞操和宣布圓滿。同樣引人注目的是在這些習俗中使用神話,它超越了語言和文化界限。這一相似之處表明,來自尼日利亞的非洲戲劇文本在埃及引起了強烈的當地共鳴。”
阿什拉夫用阿拉伯語讀了這本書的序言,作者是馬庫爾迪貝努埃州立大學文學教授Maria Ajima教授:
《破碎的鍋》是一部充滿活力的戲劇,由7幕和幾個場景組成,背景設定在伊洛貝和伊洛科羅這兩個傳統的約魯巴虛構社區。充滿曲折,神只和人物交織在一起,阿多拉(Adeola)是一個性格善良的少女,從小就沉浸在她的人民的傳統中長大,她相信自己的命運是成為伊洛貝鄰近社區王子的新娘,正如她的家庭神諭Ifa神諭所說的那樣。與此同時,她受到兒時好友阿迪奧的欽佩,阿迪奧非常愛她,并想娶她為妻。當伊洛貝王子阿迪耶米到達伊洛科羅接新娘回家時,這時不可想象的阿多拉遭到了阿迪奧的強奸。在婚姻中不是處女的懲罰是,要么因濫交而被石頭砸死,要么被宣布為“破碎的鍋”,并被送回給她的父親,后者將退還彩禮。此外,皇室血統的人不會娶一個“破鍋”,任何違反傳統的人都會給這片土地帶來詛咒。然而,阿迪耶米因為愛阿多拉而違背傳統,試圖保護她。隨著劇情的展開,人類的陰謀、古老的秘密、大男子主義的交易和政治陰謀開始發揮作用。”
她的書的出版也有很大的反響,尼日利亞作家協會阿布賈分會祝賀伊斯特在埃及開羅以阿拉伯語出版了她的著名作品《破碎的鍋》。協會主席寫道:“我們慶祝您在文學學術領域突破界限、征服新領域時對卓越的追求。當您達到新的高度時,您反映了這位高管的素質。再次祝賀您,我們等待下一個重大消息。”
來自中國臺灣地區女詩人、藝術家凃妙沂用英文和當地語言分享了她的詩歌《她們是西拉雅的女兒》。這本詩集以阿拉伯語引進,并在臺灣2023年高雄世界詩歌節上展出。她是一位作家、詩人和畫家。臺灣臺中中興大學文學系碩士,美國加州法界佛教大學碩士,著有《大地依舊是花園》等散文;《隆寧》、《站顯靈》、《黑鬼》等詩歌;以及《櫻的紅寶石》和《金蝙蝠》等紀錄片。作者是臺灣本地人西拉雅人(Siraya)的后裔。她是一位著名的環保活動家,曾為臺灣高雄高澳山自然保護區的保護而奮斗。她花了三十多年的時間對她的人民進行文化研究,通過了解自己的出身有意識地尋找自己。
在她的敘述中,讀者將遇到靈魂和祖先,他們將向讀者揭示她的土地的編年史。傳說變成了現實。她用當地語言和英語讀她的詩,這首詩的書名相同《她們是西拉雅的女兒》:
他們是西拉雅的女兒/他們不知道/他們的眼睛空洞/即使在珊瑚樹下遇到祖先的靈魂/他們仍然無法相互交談,曾祖母只會說西拉雅語,他們會說日語、臺灣話、中文、英語,但根本不會說西拉雅語/他們面面相覷/但無法交談/曾祖母生活在一個鹿群自由奔跑的時代/她喜歡唱歌,喜歡在山坡上放羊/她習慣了頭上戴花/她會在田里種山藥/她在茅草屋里生兒育女/她死在一片沒有鹿群的稀疏孤獨的林地里/她的墳墓已經變成了一座宏偉的大建筑/養羊的女孩死后不再唱歌/沒有人再聽她的歌了/甚至她的孫子也聽不懂/西拉雅的女兒已經失去了語言/在廣場上跳著殖民者的舞步/無知地喝酒這是因為
會議介紹了阿塞拜疆詩人梅索什·阿卜杜拉(Mexosh Abdullah)及其引人入勝的短篇小說集《六樓》,該書對現代生活進行了清晰生動的描繪。梅索什·阿卜杜拉于1962年2月2日出生在阿塞拜疆Jalilabad區的Khalilabad村。梅科什·阿卜杜拉是一名職業經濟學家,長期從事作家工作。自2002年以來,他一直是阿塞拜疆作家聯盟的成員。他是總統獎的獲得者。他著有《加沙法爾醫生》、《不安分的靈魂》、《阿拉戈茲》、《魔鬼的笑聲》、《蟒蛇狩獵》、《阿斯·奎茲》和《夜來敲門的女人》等書。他的作品已被翻譯成俄語、土耳其語、阿拉伯語、波斯語、吉爾吉斯語、摩爾多瓦語、韃靼語和土庫曼語。他的《六樓》的一部分是用阿拉伯語和阿塞拜疆語介紹的。
故事中,母親去世了,兒子想念她。當父親決定離開小鎮前往首都巴庫時,小男孩決定給母親寫一封信,因為他會想念她的。出于好奇,父親讀了這封信,發現兒子已經詳細地寫下了新的家庭住址,這樣他的母親就可以像以前在夢中一樣去看望他了。但這位父親在地址上加了一行字:六樓。
阿什拉夫·阿布勒-雅玆德(ASHRAF ABOUL-YAZID),埃及著名詩人、小說家和記者,大詩主義運動勛章候選人,在埃及、阿曼、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韓國從事文化領域工作35年。他是世界詩歌運動(WPM)非洲協調員,亞洲記者協會(AJA)主席,非洲記者大會(CAJ)秘書長。2002年至2016年,他擔任科威特阿拉伯文化年度論壇的秘書長。他翻譯了8本藝術、兒童文學、詩歌和科學書籍,包括曹誰的《亞歐大陸地史詩》。著有40多本詩集、小說、傳記、評論和兒童文學。他是埃及作家聯盟的成員。他曾獲埃及薩維里斯兒童文學獎、伊斯坦布爾歐亞文學節金獎、阿聯酋阿拉伯新聞文化獎、韓國文海文學大獎、俄羅斯韃靼斯坦喀山年度文化人物。
阿什拉夫介紹說:“《尋找作者的六個角色》是意大利作家路易吉·皮蘭德洛的標志性戲劇,被視為現代戲劇的里程碑之一。故事開始時,六個神秘人物打斷了一個劇團的排練,宣稱他們不是演員,而是未完成的文學人物,他們的故事尚未完成。他們要求導演寫下他們的命運,并賦予他們藝術生活。該劇在現實與想象、戲劇與元戲劇之間搖擺不定,揭示了演員與角色、真相與幻覺之間脆弱的界限。當它于1921年首次上演時,該劇引起了震驚和爭議,但它很快成為戲劇實驗的里程碑,引發了關于人類身份和藝術在重塑世界中的作用的存在主義問題。當我準備與來自中國、印度、俄羅斯、阿塞拜疆、尼日利亞和中國臺灣的六位作家進行創造性接觸時,我突然想到了這部標題有趣的戲劇。不同之處在于,他們不是在尋找一位作家——因為他們都是杰出的作家,每個人都有豐富而鼓舞人心的經歷——而是在尋找一名翻譯家,在阿拉伯語領域代表他們發言。我成了他們的向導:我在現實生活中遇到了他們中的一些人,而其他人則通過互聯網的廣闊空間相互聯系。然而,今天我們所有人都是通過一本書封面之間的信息聯系在一起的!這些聲音共同確認了絲綢之路文學叢書的使命,即通過翻譯和共享創造彌合文化之間的差異,六位作者找到了他們的翻譯者!”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