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福田聽名家講座”舉辦,武捷宇分享新書《溪山》
9月14日,“到福田聽名家講座”第16期暨“深港青年作家講壇”第6期活動順利開展,青年作家武捷宇現場分享了新書《溪山》的創作歷程。此次活動由詩人、評論家周瑟瑟與小詩人劉子琛共同主持,深圳作家協會駐會副主席兼秘書長秦錦屏,文學評論家、詩人、作家王國華、陳勁松、歐陽德彬、李國堅、陶粲明、甘紅、鄭榮,以及武捷宇的高中語文老師鄒華楨等60多位嘉賓與讀者到場參與。本期“到福田聽名家講座”暨“深港青年作家講壇”活動,由深圳市作家協會指導,深圳市福田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深圳市福田區圖書館主辦,深圳市福田區兒童圖書館香蜜分館、深圳市福田區藝文兒童文學院承辦。
活動現場,小詩人劉子琛首先介紹了武捷宇的文學成就,并逐一介紹了到場的各位嘉賓。隨后,武捷宇分享了自己的成長經歷,以及創作《溪山》這部小說時的心得體會。在嘉賓互動環節,嘉賓們與武捷宇圍繞作品展開深入對話,期間甘紅現場朗讀了《溪山》的精彩片段,鄭榮則以鋼琴伴奏,為現場增添了濃厚的文學氛圍。活動最后,武捷宇向福田區兒童圖書館香蜜分館、深圳作家協會贈送了自己的新書。
參加活動的部分嘉賓合影
從“作文英雄”總冠軍到“深二代”新銳作家
1998年出生于深圳的武捷宇,畢業于香港浸會大學并獲得文學碩士學位,目前在深圳擔任高中語文教師。十年前的2015年,她一舉奪得“作文英雄”總冠軍,如今已是深圳福田區作家協會副主席。
在文學創作領域,武捷宇成果豐碩,已出版長篇小說《十五日》《蕉鹿》,并憑借作品斬獲多項重要榮譽,包括第三屆“新芒文學計劃”全國一等獎、第六屆葉圣陶教師文學獎、2022全國十大勞動者文學好書榜·小說榜“年度十大勞動者文學好書”、第九屆深圳十大佳著、2024深圳睦鄰文學獎、深圳報業集團出版社2024年度十大好書等。
《溪山》是武捷宇的最新中短篇小說集,全書15萬字,近日由深圳出版社正式出版。書中收錄了《溪山》《摩伊賴的畫像》《所羅門婚歌》《金色羅漢》《螺》《隔江相望》《橙色背心》共7篇中短篇小說。
這些作品聚焦多元文化碰撞下的新城市圖景,以“深二代”的獨特視角進行城市在地書寫。書中刻畫了眾多鮮活的人物形象:用“君子”形象掩飾童年苦痛的琴師、在生死抉擇面前徘徊的愛侶、在螺殼意象中隱喻“溺亡”的父親、被應試壓力裹挾而穿上“橙色背心”的學生……通過這些角色,武捷宇關注普通人在生活中的掙扎姿態與生存境況,探尋愛與痛背后的深層謎題,細膩詮釋人性的幽微與隱秘。
作為在深圳本土成長起來的青年作家,武捷宇的作品始終聚焦對現實的拷問與人性的雕琢,立意新穎獨特。她的小說在知識儲備與題材涉獵上,展現出超越年齡的成熟,內容豐富且意蘊深厚?!断健氛Z言考究、情節凝練,兼具可讀性與思想性,充分體現了這位年輕作家對歷史的敬畏與深刻省思。此前,她的作品《蕉鹿》《十五日》一經面世,便獲得評論界的廣泛認可,斬獲多項大獎。
武捷宇(左)、周瑟瑟(右)對話現場
七塊“濕漉漉的嶺南淤青”,嶺南雨季獨有的、能浸潤傷口的溫柔
在講座中,武捷宇回顧了自己的創作歷程,她動情地表示:“在動筆寫這些故事之前,我一直有兩個小小的愿望:一是寫透小人物的生存與掙扎,二是寫盡深圳這座城市的溫度與細微肌理。當這兩個愿望在腦海里碰撞時,《溪山》的雛形就慢慢清晰了——它不是宏大的城市史詩,而是七塊‘濕漉漉的嶺南淤青’,藏著普通人的痛苦、困惑,還有藏在生活細節里的微光?!?/p>
作為“深二代”,武捷宇的父母在20世紀末從家鄉來到深圳,她在這里出生、長大,親眼見證了深圳從一片灘涂逐漸崛起為高樓林立的都市,看著巷弄里的方言從單一變得多元,也目睹過凌晨的寫字樓與清晨的菜市場共享同一片晨光。
但在武捷宇眼中,比起“國際大都市”的標簽,她更熟悉深圳的“另一面”:是暴雨天里網約車司機緊攥的方向盤,是城中村出租屋里臺燈下備考的年輕人,是醫院走廊里為醫藥費紅了眼的家屬——這些“小人物”的日常,才是這座城市最鮮活的底色。因此,她認為寫深圳不該只聚焦繁華表象,更要關注繁華背后那些“懸而未決”的人生:“他們如何在快速變化的時代里站穩腳跟?如何在疼痛里守住一點尊嚴?如何在迷茫里找一條往前走的路?這些追問,成了我創作的起點?!?/p>
《溪山》中的七個故事,每一個都承載著武捷宇對這些問題的探索。
比如《金色羅漢》里的何必和汪洋,在外人眼中兩人都是“體面人”——一個是設計師,一個是牙醫。但鮮少有人知道,何必的“冷靜”背后藏著對親密關系的恐懼,汪洋的“溫柔”之下裹著童年的創傷。他們像兩株被風吹得歪歪斜斜的樹,渴望相互依偎取暖,卻總在不經意間傷害彼此。武捷宇在創作這個故事時,常常想起身邊許多朋友的狀態:“我們在寫字樓里做著專業的工作,卻在生活里像個‘初學者’,比如不知道怎么處理情緒,不知道怎么跟身邊人好好說話。這種‘專業’與‘笨拙’的反差,或許也是我們這代人的一種‘時代癥候’?!?/p>
再如《所羅門婚歌》,這個故事的靈感源自一篇關于“絕癥患者互助婚姻”的紀實報道。武捷宇將故事背景設定在深圳的工廠與醫院:周小燕是燈飾廠的女工,日復一日組裝圣誕燈串,卻沒料到那些塑料零件中的有害物質悄悄損害了她的腎臟;林愛華是足球教練,本該在球場上意氣風發,卻被白血病纏身。兩人因“換腎”走到一起,像兩葉在海上漂流的船,想要互相托舉著活下去,卻又被過往的陰影與現實的困境拖拽?!皩戇@個故事時,我查了很多關于親屬活體器官移植的醫學倫理資料,想讓這份‘絕境里的羈絆’更真實。他們不是‘苦情戲主角’,而是在生死面前會猶豫、會掙扎、會為了家人咬牙堅持的普通人?!碑斄謵廴A最后說出“能幫你活下來,我也算有點價值”時,武捷宇其實是在書寫一種樸素的善意:“再渺小的人,也想在世界上留下一點溫暖的痕跡?!?/p>
還有《溪山》中的陳山,他是基建工程兵的兒子,從小在四川農村長大,十五歲才被父親接到深圳。面對父親的新家庭與陌生的城市,陳山像個“局外人”,只能通過學習古琴、研究道家文化尋找內心的平靜。武捷宇在塑造這個角色時,總會想起小時候見過的那些鄉村留守兒童:“他們穿著新衣服,卻藏不住骨子里的局促;置身于流利的粵語語境,卻在夢里一次次回到老家的田埂。深圳的‘快’與他們的‘慢’,城市的‘新’與他們的‘舊’,像一道看不見的鴻溝,橫在他們心里?!钡惿阶罱K還是找到了屬于自己的人生方向,不是活成父親期待的“成功人士”,而是在琴弦的韻律、茶香的氤氳中,活出了自己的節奏。這也是武捷宇想通過角色傳遞的理念:“深圳的包容,從來不是讓所有人都變成同一個樣子,而是讓每個人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生存方式’?!?/p>
創作這些故事的過程,對武捷宇而言也是與自己對話的過程。她常常自問:“為什么要寫這些‘不完美’的人?為什么要寫這些‘沒結局’的故事?”直到有一次,她與一位書店主理人聊天,對方四五十歲,笑著說:“我早過了‘不惑’的年紀,可還是有好多困惑。不過沒關系,我已經學會和這些困惑自洽了?!边@句話點醒了武捷宇:“我們每個人都是‘小人物’,都會有脆弱、會有迷茫、會有想不通的事。這些‘不完美’和‘困惑’,不是我們的‘缺點’,而是我們‘活著’的證明?!币虼?,她沒有為故事里的人物安排“圓滿的結局”,“但這又怎么樣呢?他們依然在往前走,依然在試著和生活、和自己和解。這就夠了?!?/p>
在創作這些故事的過程中,武捷宇始終被三個核心念頭牽引:想記錄一座城市的“溫度與肌理”,想描摹小人物的“生存韌性”,想探尋困境里的“溫柔光亮”。這三個主題如同三條交織的線,最終織成了《溪山》這七塊“濕漉漉的嶺南淤青”——它們帶著疼痛與隱秘,卻也裹著嶺南雨季獨有的、能浸潤傷口的溫柔。
照見城市細微處的微光、被宏大城市敘事所忽略的煙火氣
秦錦屏評價道,武捷宇以筆為燈,照見了城市細微處的微光。那些被宏大城市敘事忽略的煙火氣,那些在鋼筋水泥縫隙中努力生活的小人物,在她的筆下擁有了尊嚴、溫度與姓名?!八脺嘏潇o的筆觸記錄下——平凡人面對生活時,那份沉默的堅韌、瑣碎的溫暖和質樸的善意。讓讀者在她呈現的細節里駐足,重新凝視我們習以為常的城市,發現角落里藏著的詩意與光亮。這是寫作者最珍貴的饋贈:一種重新看見的能力,一種心生的慈悲?!鼻劐\屏同時祝愿這位年輕的90后作家:“繼續做城市的記錄者、凡人史詩的書寫者,為我們保存這些時代洪流下,珍貴而恒常的微火!”
周瑟瑟表示:“《溪山》是書寫深圳或嶺南地區的一部代表作,具有鮮明的女性文學視野。武捷宇的語言尖銳而準確,下筆有力,往往能擊中情感的要害,讓我想到去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韓國女作家韓江;而她作品中的荒誕與變異元素,或許源自卡夫卡的影響。她的小說在刻畫人性的幽微與傷痛方面格外成功,具有強烈的批判與反思色彩,在90后作家中實屬難得?!敝苌€提到,武捷宇聚焦城市小人物的命運,“如美國作家舍伍德·安德森的《小城畸人》一樣,寫出了人的彷徨,可以歸納入我所說的幻覺現實主義寫作。如果這部小說集不叫《溪山》,而叫《不完美的人》也是恰當的?!?/p>
深圳市作家協會副主席王國華認為,武捷宇的寫作扎根現實,與其他女性寫作者相比有明顯不同:“她既能從個人的感受出發,又能關注時代轉型下人性的裂變。她是一位從容而有內在爆發力的作家?!?/p>
南方科技大學人文科學中心副研究員陳勁松在對話中表示,在當前多元聲音交織的文學場域中,青年作家武捷宇的寫作風格獨特,自成一派。“小說集《溪山》里的七個故事,題材廣泛,形象多元,武捷宇以知識分子女性的獨特視角,書寫了一座現代化城市的壯麗與傳奇,展現了一群沉浮其間的各類小人物的悲歡與離合。作品底色是悲憫的,情懷是赤誠的,從而讓整部作品綻放出詩意的光芒?!币浴端_門婚歌》為例,陳勁松談到:“通過跌宕起伏的情節,作品表現了日常事件的復雜性,由此思考命運與人性,表達希望和救贖。從《十五日》《蕉鹿》尤其是新著《溪山》等作品來看,武捷宇的小說創作漸臻成熟和穩重,呈現出蓬勃生機和無限活力?!?/p>
作家、文學博士歐陽德彬在發言中說,深圳95后小說家武捷宇的新著中短篇小說集《溪山》,用七個故事呈現了“深二代”眼中的現代都市深圳?!半y能可貴的是,她沒有把視野局限于已經在深圳獲得地位與財富的人群,而是拓展到生活在深圳角落里的一個個小人物。人物之‘小’與城市之‘大’之間張力十足,勾描出城市眾生本相,獲得了講座現場專家學者的一致好評。”
詩人甘紅用“于冷峻筆鋒間見深圳煙火”來評價《溪山》。她提到:“武捷宇和時瀟含一樣,都是從紅嶺中學走出來的杰出文學青年。她拿很多大獎的時候,我這個紅嶺中學的英語老師才剛開始寫作。今天聽她的分享,讀她的新作,更讓我生出一股寫作的動力?!备始t認為,在《溪山》中,武捷宇以極具張力的語言編織出深圳小人物的生存圖景,“將‘簡潔大氣’的文字質感與‘火熱澎湃’的內在情感熔于一爐,形成獨特的敘事張力。她摒棄對都市繁華的淺層描摹,轉而聚焦那些被時代浪潮裹挾的‘不完美’小人物,用犀利冷靜近乎殘酷的筆觸剖開他們的掙扎與堅守。”作為“深二代”,武捷宇的小說里沒有懸浮的都市幻夢,只有真實可觸的生活細節,“每一個人物都帶著深圳特有的匆忙與韌性。這份‘冷靜’并非疏離,而是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切共情:武捷宇以局內人的熟稔洞察城市肌理,又以創作者的清醒審視生活本質,讓小人物的故事超越個體命運,成為深圳這座移民城市的一個小小的精神注腳?!?/p>
作家陶粲明分享了自己的參會感受:“明媚周日的午后,來到香蜜湖公園里綠蔭環繞的福田區少兒圖書館香蜜分館,參加青年作家武捷宇的中短篇小說集《溪山》的首場新書分享會,內心充滿了興奮。我與捷宇因書相識相知,對她的才華與品格有著絕對的欣賞與親近?!甭犞浣萦罘窒韯撟餍穆罚瑥拈_篇的《溪山》,到《摩伊賴的畫像》《所羅門的婚歌》《金色羅漢》《螺》《隔江相望》,再到終章《橙色背心》,陶粲明感慨:“那些生動的故事,鮮活的人物,充滿驚奇的想象,既魔幻又現實,既有創作者對小人物的悲憫,也有對涌動著生命力的一個個具體而微小的人的真切關注。一本新書,以這樣神奇的方式抵達了我的內心。”
詩人李國堅表示,每本書的文本中都藏著作者的影子:“文本如鏡子,讓作者照出平常沒有認真內觀與外察的部分;文本中更有作者經歷的現實生活與工作場景,還有蕓蕓眾生隱性的精神世界與顯性的理想王國?!蔽浣萦畹摹断健酚善邆€故事組成,“文本中的小人物與生活場景,細致入微,視角獨特又娓娓道來,讓人眼前一亮。”在李國堅看來,武捷宇是深圳90后與00后青年作家中極具代表性的一位,他從三個方面分析了其創作的特色,認為這也代表了新時代文學的一種走向:“一是新時代背景下文學創作的新趨勢,新城市、新行業、新技術,包括語言的創新等,都在她的筆下逐一呈現;二是新的社會階層與新興行業群體結構下的文學創作新角度,新時代涌現的大量新社會群體與新興行業,為她的創作提供了強勁的推進力;三是新的知識獲取渠道,為90后、00后作者的文學創作提供了隨處可見的‘加油站’,這也是她能在文本中信手拈來的資本與底氣。武捷宇的新書《溪山》,兼具并兼容了以上三方面的‘新’與‘鮮’,或許代表了新時代文學創作的一個新走向?!?/p>
詩人鄭榮分享了自己的參會收獲:“聽了武捷宇的新書分享,我收獲頗豐,內心特別感動?!断健分械膸讉€中篇小說,講述了在多元文化碰撞下深圳的城市圖景,描寫了城市底層人群的酸甜苦辣。”鄭榮提到,武捷宇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故事素材:“有些是在出租車里聽司機講的故事,有些是在加班后回家的途中聽到的?!堵荨返那楣澟c作者對生活中常見事物‘螺’的觀察與聯想有關;《橙色背心》的情節則源自對當代社會現象的關注,尤其是教育與青少年成長領域。她所說的‘細節藏在城市里的日?!?,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p>
歐陽德彬(右)談《溪山》
陳勁松(右)談《溪山》
王國華(右)談《溪山》
李國堅(右)談《溪山》
甘紅(右二)朗讀《溪山》片斷,鄭榮(右一)鋼琴伴奏
秦錦屏(右)總結發言
“深二代”的共鳴,后現代解構中浮現的理想主義
《書都》雜志記者、詩人王清晴表示,聽武捷宇老師分享新書《溪山》,“我看到一個個普通人在最平凡的日常、最無奈的命運中熠熠生輝的群像?!痹谶@次分享中,武捷宇與周瑟瑟反復提到“小人物”的概念,這讓王清晴想起了深圳45年來無數作家的寫作歷程:“從流水線上的工人,到校園里的學生,再到高樓大廈中的上班族,他們來自深圳的各個角落,目光所及皆是‘小人物’,落筆也將回到這座城中最細微的每一種奮斗、迷茫與希望?!弊鳛榕c武捷宇同為“深二代”的人,王清晴說:“我們都在深圳度過了最浪漫、最夢幻的青春,被深圳賦予了獨有的氣質。今天這次見面,她舉手投足間的自信與大方,她筆下后現代解構中浮現的理想主義與悲憫,都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要以她為榜樣,像她一樣寫下自己與城市的故事,為心中的熱愛而寫作。”
武捷宇(左)、周瑟瑟(右)、王清晴(后)在活動現場
師生同場,愛、溫暖與欣慰
武捷宇的高中語文老師鄒華楨也來到了講座現場,他感慨道:“十年好快??!十年前的2015年,捷宇拿了‘作文英雄’總冠軍;后來,她根據總決賽現場寫的作文擴展打磨成長篇小說《十五日》,正式出版;再后來,捷宇碩士畢業,到母校紅嶺中學高中部實習,還找我一起備課;之后,她的長篇小說《蕉鹿》出版,這部作品還獲得了葉圣陶教師文學獎等大獎,我也為《蕉鹿》寫過一篇評論,發表在《特區文學》上。我為有捷宇這樣的學生而自豪!”
談到此次參加《溪山》發布會,鄒華楨難掩喜悅:“今天來參加捷宇剛剛出版的第三本書《溪山》的發布會,我真的特別高興!這十年,我完整見證了捷宇的成長,她能取得今天這樣好的成績,讓我十分欣慰!”
鄒華楨還從文學發展的角度分享了對《溪山》的看法:“這一二百年來的都市文學,一直以英國、法國以及后來美國作家的寫作為主流,名作也比較多,不少人認為西方傳統的都市文學寫作很難再有突破。劉春芳博士在《當代英國小說中的都市文化困境》一書中,就表達了對英國式都市文學寫作的失望。但我從武捷宇的《溪山》里,看到了中國都市文學寫作的新希望?!?/p>
鄒華楨談到,過去二三十年里,人們從“鄉村-小鎮”文化形態中走出,被轟轟烈烈的城市化進程卷入當代大城市,需要努力適應大都市文化?!皩Ρ姸唷∪宋铩?,從鄉村到大城市,不僅僅是簡單的離鄉出走,更是艱難的城市歸屬感探尋;不僅僅是興奮地投入新生活,也是帶著茫然失措的靈魂探索;不僅僅是努力向上攀爬,也伴隨著掙扎與內心撕扯……我們本能地希望有人記錄下這一切,展現中國都市寫作的活力;更希望通過這些書寫,思考并建構符合中國式現代需求的美好都市文化,特別是呈現中國人生命韌性的嶄新都市文化。誰能為我們提供更多更有價值的都市寫作乃至都市文化建設靈感?從這個命題出發,武捷宇的《溪山》給讀者提供了一組很好的案例,也提示了很多不斷轉換視角的新觀察方式?!?/p>
最后,鄒華楨向武捷宇表達了祝福:“借這個機會,我要祝賀、祝福捷宇!我相信,捷宇一定能以書寫深圳為契機,創造出新的都市寫作范式,并借著深圳文學出海的潮流,走向更遠的遠方,走向更廣闊的世界!”
鄒華楨老師(右)發言
深圳大學附屬實驗中學學生劉諾一,是武捷宇現在的學生。她表示:“很榮幸來到《溪山》分享會現場,這讓我深入了解到七篇小說背后的精彩故事,也知道了平凡陌生人之間也會有溫暖的愛意。我和武老師一樣,熱愛文學也熱愛寫作,但以前很少關注日常生活中的細微故事。可在武老師筆下,那些細微故事里藏著許多人間冷暖,原來生活中許多平凡的人和事都值得被記錄、被看見。武老師的新書《溪山》,讓更多人看到了平凡世界中的動人故事?!?/p>
活動尾聲,武捷宇還為福田區兒童圖書館香蜜分館讀者寫下寄語:“書香浸潤,文脈綿長,愿各位常臨此境,以書為舟,以閱讀為燈,照亮生活里的每一段探索與前行。”
武捷宇給福田區兒童圖書館香蜜分館讀者寄語
深圳出版社2025年9月出版,定價48元
武捷宇近影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