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網

首頁 > 綜合報道 > 正文

詩人面對面:靈魂的返鄉與詩意的棲居

1


詩人面對面:靈魂的返鄉與詩意的棲居

——吳茂盛對話劉忠華:在山水間追尋文學的原鄉

 

吳茂盛:知名詩人

永州市作家協會主席

湖南科技學院首任駐校作家

 

劉忠華:知名詩人、詩集《陽明在上》作者

永州市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

湖南科技學院副教授

 

時間:2025年9月13日

地點:陽明山景區小黃江源廣場

 

重回故地:文學之山與心靈歸宿


吳茂盛:38年前,我們第一次踏上陽明山,參加首屆筆會。別人上山燒香,求財運、求官運,而我們只為求靈感而來。那時,仿佛整個山林都化作了詩的源泉。后來,這座山孕育并見證了一批作家與詩人的成長:楊克祥、湯松波、荷潔、郭威、毛夢溪、劉歡喜,還有你我。今天我們再度登臨,忠華兄,你是否覺得這是一次“精神的返鄉”?

劉忠華:茂盛兄說得好。陽明山之于我,不僅是地理空間,更是心靈的坐標。38年前的那次筆會,是我文學生涯的啟蒙。我們年輕時在山中誦詩、夜話人生,那種心靈的澄明至今難忘。詩圣杜甫曾言:“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彼時的我們,也懷著同樣的心境,試圖從山巔眺望世界與未來。如今重回故地,我深切體會到:山不僅承載風景,更承載鄉愁與精神。這座山見證了一代代寫作者的成長,也承載了我們的文學鄉愁。


榮耀時刻:成為陽明山的兒子


吳茂盛: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天這個特殊的日子里,陽明山管理局授予你“榮譽村民”稱號。這既是文學的褒獎,也是精神的認同。此時此刻,你的感受如何?

劉忠華:這份榮譽遠遠超乎我的想象。當我從管理局領導手中接過那本沉甸甸的“榮譽村民”證書時,我的手是微微顫抖的。亞里士多德說過:“藝術的目的在于給予人心靈的凈化”。而今天,我覺得陽明山給了我一次心靈的歸宗。38年前,我以文學朝圣者的身份來到陽明山;38年后,這座山慷慨地接納我成為她的孩子。詩人總是漂泊的,但今天,陽明山給了我一個永久的家。這份榮譽不屬于我個人,它屬于所有用文字熱愛這片土地的人。從此以后,我不再只是陽明山的歌者,更是陽明山的兒子,這份血脈相連的情感,將永遠流淌在我的詩句中。 


2

圖片2

從河流到高山:創作的脈絡與轉向


吳茂盛:詩集《陽明在上》的創作,是否源于38年前的那次筆會?你早些年的《對一條河流的仰望》,寫瀟水、湘江,寫流動的水與人的命運。而《陽明在上》則將書寫重心轉向了山。這是否是一種創作上的轉型?

劉忠華:的確如此。雖然當時沒有直接寫陽明山,但那座山的氣息、那片森林的幽深、那些溪流的清澈,早已潛入我的語言深處。這是從“時間”到“空間”的轉換。水是流動的、柔軟的,是時間與生命的隱喻;山是靜立的、堅毅的,是空間與精神的象征。中國美學講“山水”,山為德,水為性,二者相生不離。我早年的寫作追尋根源與流變,而今的寫作則追尋高度與境界。正如西方浪漫主義詩人華茲華斯所言:“詩是強烈情感的自然流露。”河流給予我情感的流動,而山則給予我心靈的定向。


《陽明在上》:創作靈感與藝術追求


吳茂盛:《陽明在上》的135首詩,你用詩人的筆觸和學者的思考,將山的靈性、水的柔情、人的溫度融匯于字里行間。這部詩集不僅是對自然之美的禮贊,更是對生命哲學的深度叩問。你是如何捕捉大山的靈感并轉化為詩句的?

劉忠華:我多次深入陽明山,不是以游客的身份,而是以“山中人”的姿態去體驗。我住在山間,晨起聽鳥鳴,夜坐觀星象,春夏看杜鵑花開,秋冬望云霧繚繞。正如宗白華先生在《美學散步》里說的“美不在事物,而在心靈與事物相遇的剎那。”寫山,不是描摹外形,而是進入它的呼吸,與它共振。詩集中的作品,大多是在山中所寫,或是在山下回味時所成。我不追求宏大敘事,而是捕捉細微之處:一片落葉、一滴露水、一縷山風,都可以成為詩的入口。比如我有幾首詩寫以“葉”為切入口的:“這正午寂靜的時刻/死亡的正在死亡/——枯葉隨風飄落/發出窸窣的碎裂聲/也有細碎葉片,掛在蛛網上/在風中掙扎好一會兒,才落到地面”(《正午寂靜的時刻》);“這滿地的銀杏葉,每一年/都不是我看到的那些/那些游客也一樣/不是我去年看到的那些//但又好像在哪里見過”(《物非物》);前者是對生命即將逝去的細心觀照與無聲的哀憐;后者既有生命無常的無奈,更是對生命輪回的深情擁抱。在《陽明白露》中,我曾寫道:“清晨,走在陽明山里/一不小心,就會踩疼路邊的草/——淚水紛紛滴落,都是白的//大地也有些疼。那些淚水一定/含著鹽。從孟春到仲秋/母親一直在山中勞作,父親也是/汗水在他們的粗布衫上反復浸透/一塊塊汗漬,仿佛雪,提前落在身上//我也疼。竟然握不住一滴露珠/握不住母親與父親老去的時間”,詩意非常明了:“竟然握不住一滴露珠/握不住母親與父親老去的時間”,是啊,時間是留不住的,就像露珠一樣,轉瞬即逝,母親與父親也一樣。詩中充滿深深的悲憫與愛。總的來說,我寫陽明山,寫陽明山的花草樹木,是將自己的生命體驗融入其中的,這就是所謂“主客合一”,將自己化為陽明山的一分子,這樣,才能與陽明山同呼吸,共命運,才能更好地寫出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細微之處。

吳茂盛:湯松波兄在序言中稱你的詩“隱忍而俊逸”,像“山風為刀,歲月為硯的雕刻”。你是否認同?

劉忠華:我理解這種評價,也非常認同松波兄這個觀點。山的美學特質就是“靜穆”,不能太張揚,而要在含蓄中見鋒芒。我在《回陽明山記》中寫道:“靠在陽明山頭/像累極了的趕路人/總想把手臂攤過去/一手搭在九疑山上/一手搭在舜皇山上。”這種語言是節制的,卻有張力。我追求的,是在沉默中孕育力量。另一首《它們來自大地最大的悲傷》中,我寫道:“陽明山的紅杜鵑/比別處的開得遲//別處的開在清明前后/——正是人間點的燭//沐浴過槍林彈雨的花朵/總是最后綻放//——看吶,那顆最白的啟明星/其實來自最初的夜//像此刻枝頭小小的歡喜/它們來自大地最大的悲傷”。我們知道,1934年8月,紅軍長征先遣隊紅六軍團經過陽明山,留下眾多紅色遺址。詩中以花為燭,正是以此祭奠那些長眠于大地的英雄們,我們將永遠感念他們。


詩與地域:文化根性與生態書寫


吳茂盛:你一直致力于永州文化的深度挖掘。從瀟湘之水到陽明之山,你是否在構建一種“永州詩學”?

劉忠華:“詩學”不敢當,但我確實在嘗試建立一種地方性的寫作范式。永州不僅是地理概念,更是文化現場。柳宗元、周敦頤等古人早已在此留下精神印記。席勒曾強調:詩歌和藝術是人類精神自由的體現。這種自由必須根植于土壤。我的寫作,是在與古人隔空對話,同時也是在與腳下的土地對話。寫河流,寫山岳,就是在重建人與土地的血緣。我曾在我的第二部詩集《一個人的山水詩經》“自序”《回到生活現場》中寫道自己為什么持續在大地上行走的理由:“為了保持與大地某種隱秘的恒久的關系,為了‘在場’,為了深情地觸摸這大地上的一切,為了保持內心對周遭世界的敏感、敬畏、悲憫與顫抖”。當然這種書寫,自然要融入瀟湘文化元素,才能使詩歌有根、有魂、有精神。

吳茂盛:近年來,“生態文學”成為熱點。你的《陽明在上》是否也呼應了這一潮流?

劉忠華:與其說是潮流,不如說是文學的本性。陽明山是國家級森林公園,生態是其底色。但我寫的不僅是自然生態,更是心靈生態。比如在《我更深地愛著這不大不小的人間》一詩中,我通過紅燭、紅杜鵑、紅太陽的意象,寫人與山、人與宇宙的對應:“高臺上,紅燭/在經聲中搖曳/高山上,紅杜鵑在風聲中搖曳/更高的天上,紅太陽/在寂靜中,一動也不動/像初夏的楊梅,也像你額頭上/那顆紅痣/萬壽寺很大,天空很小/陽明山和我,在大與小之間/這讓我更深地愛著/這不大不小的人間”。這正如宗白華所強調的:“意境是心與物的融合。”其實也是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提出的“神與物游”的觀點。生態文學若停留在風景描繪,那是淺的;只有進入人的存在狀態、生命狀態,它才深。


詩與文旅:文學如何賦能地方?


吳茂盛:《陽明在上》的出版,以及今天這場讀詩會,是否會對陽明山乃至雙牌縣的文化旅游產生推動?

劉忠華:文學的價值首先在于精神層面,但如果它能促進地方文化認同、提升旅游品質,那是一件好事。陽明山不僅有自然風光,更有文化底蘊。荷爾德林和海德格爾都曾說:“詩意地棲居在大地上”。詩歌可以成為一種媒介,讓游客不是“路過”風景,而是“進入”風景。如果文學能讓人們在陽明山找到一種“棲居感”,那便是最大的意義。


未來寫作:修行與回望


吳茂盛:最后一個問題:你對未來的寫作有何計劃?是否會繼續深耕永州題材?

劉忠華:我會繼續寫下去。永州是我永遠的母題,但不是唯一的主題。寫作是一場修行。我想嘗試跨文體寫作,融合詩、評、記于一體。同時,我也在思考如何將古典文脈與現代意識更好地結合。特別是現在,作為陽明山的榮譽村民,我更有了常回家看看的理由,這座山給予我的,我將用更多的文字來回報。

吳茂盛:謝謝忠華兄的分享。38年過去,我們仍在這里談詩,仍為一座山而心動。這就是文學的力量。

劉忠華:感謝茂盛兄,感謝陽明山。詩讓我們相遇,也讓心靈抵達。今天成為“榮譽村民”,是我文學生涯中最珍貴的時刻。這座山,將永遠是我的精神家園,我的靈魂故鄉。

 

吳茂盛,湖南祁陽人,小說家、詩人、美術評論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湖南省作協全委會委員、永州市作家協會主席,永州市文聯副主席、湖南省東方詩書畫院常務副院長。作品曾獲瀟湘文學獎、丁玲詩歌獎、全國青少年新詩獎、蘭州軍區《西北軍事文學》首屆優秀詩人獎等十多次獎項。著有詩集《無塵的歌唱》《獨旅》《到達或者出發》和長篇小說《駐京辦》《招生辦》等10多部。

 

劉忠華,當代詩人,評論家,學者。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湖南省詩歌學會理事、湖南省文藝評論家協會理事、永州市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湖南省道縣人,供職于湖南科技學院文法學院中文系。20世紀80年代中期至今,已公開發表詩歌1000余首,評論30余篇,專業學術論文70余篇;詩作入選詩歌選本10余種;出版詩集《時間的光芒》《一個人的山水詩經》《對一條河流的仰望》《每一朵花都替我們抵擋了時間的進攻》4部;曾獲魯藜詩歌獎、第5屆葉圣陶教師文學獎、永州文藝獎等10余次。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主站蜘蛛池模板: 欧美蜜桃臀在线观看一区| 看看屋在线看看电影| 天堂资源在线中文| 亚洲国产小视频| 视频二区中文字幕| 妖精www视频在线观看高清| 亚洲国产欧美另类| 色狠台湾色综合网站| 在线观看星空传媒入口| 久久精品视频网| 男的把j放进女人下面视频免费 | 别揉我的胸~啊~嗯~| 84pao国产成视频免费播放| 日本漂亮继坶中文字幕| 人妻少妇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在线你懂的| 成人性生交大片免费看好| 亚洲日韩在线视频| 老熟女高潮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综合色在线精品| 中文字幕羽月希黑人侵犯| 欲惑美妇老师泛滥春情在线播放 |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 | 最近中文字幕mv图| 内射白嫩少妇超碰| 亚洲精品aaa| 好男人好资源影视在线4| 亚洲18在线天美| 男人天堂网在线|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99这里只有精品| 日本乱理伦片在线观看一级| 亚洲欧美日韩成人| 老司机免费福利午夜入口ae58| 国产精品成人va在线观看| 一级成人理伦片| 曰批视频免费40分钟试看天天| 亲密爱人免费完整在线观看| 色天天综合色天天碰| 国产精品久久福利网站| t66y最新地址一地址二地址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