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間品書香 筆墨中鑄匠心
——《昆侖游》朗誦分享會為產業工人注入文化力量
9月11日,大通縣東峽鎮鷂子溝康樂山莊清風送爽、墨香縈繞,由西寧市總工會主辦,西寧市小橋工人文化宮承辦的"工鑄榮光挑大梁 匠行致遠勇爭先"產業工人素質拓展活動在此舉行。本次邀請著名作家、《昆侖游》的作者曹誰先生和著名青年書法家馬明源到現場跟產業工人交流。來自城中區總工會、國資委機關工會、東川園區工會委員會、湟中區總工會、生物園區工會委員會、南川工業園區工會委員會、城西區總工會、大通縣總工會、湟源縣總工會、城東區總工會、城北區總工會、甘河工業園區工會委員會等12支工會隊伍的產業工人齊聚一堂,以一場別開生面的《昆侖游》朗誦分享會,實現自然浸潤與文化滋養的雙重成長。
作為活動核心環節,《昆侖游》朗誦分享會以"作家訪談+沉浸式共讀"的創新形式展開。活動特別邀請詩人、小說家、劇作家、翻譯家曹誰親臨現場,這位著書48部、作品被譯成30種文字的"國際曹",結合自身2008年扎根青海的創作經歷,與產業工人深度對話。"昆侖不僅是'萬山之祖',更是承載堅韌品格的精神符號,就像產業工人在崗位上的堅守與擔當。"曹誰在訪談中解讀《昆侖游》創作初心時說道,他分享了在昆侖山區采風的難忘經歷,以及如何從高原山水間汲取靈感,將"天人合一"的哲學思考融入文字。
針對工友們關心的職業成長話題,曹誰結合創作體驗給出深刻啟示:"文學作品中的人物突破困境,靠的是堅守與創新,這和工人從'熟練工'成長為'技術骨干'的歷程一脈相承。"現場工友踴躍提問,從"技術迭代中如何錨定自身價值"到"業余讀書的選擇方法",曹誰的解答既接地氣又富思想性,引發全場共鳴。最后寄語產業工人:干一行愛一行,愛好會戰勝一切困難。中午還舉行了熱烈的簽名儀式。
訪談結束后,"去山水朗讀吧"環節將活動推向高潮。本次共讀精選《昆侖游》中《可可西里的呼喚》《動物的天堂》《飛鳥的樂園》《山宗水源》《我們的家園》《深入大昆侖腹地》《行走在昆侖山的懷抱》《大昆侖伸出長江和黃河兩只手臂將我擁抱》《絲路之旅結束》《環大西部行走的意義》《小隱生活:西寧》《我的小屋:巴別塔尖》12篇經典篇目,12支工會隊伍通過抽簽分配篇目,開啟沉浸式輪讀。
他們在《可可西里的呼喚》中讀出對高原生態的敬畏,在《山宗水源》里傳遞出對"中華水塔"的珍視,在《小隱生活:西寧》詮釋對家園的熱愛,各隊伍聲情并茂的輪讀讓文字與山水相映成趣。在"百花齊放"創意朗誦PK中,各隊伍結合篇目特色展開創作,演繹《飛鳥的樂園》時,以靈動的肢體語言模擬飛鳥姿態;朗誦《深入大昆侖腹地》時,用沉穩語調展現探險的堅毅;在《大昆侖伸出長江和黃河兩只手臂將我擁抱》中融入團隊和聲,將昆侖的雄渾與江河的綿長詮釋得淋漓盡致。在"百家爭鳴"環節,各隊通過勘誤卡交流朗誦技巧與內容感悟,工作人員則以"香水流年"贈禮呼應"去自然里更新自己的'香氣'"主題,讓書香與人文關懷深度交融。
"在山水間讀《昆侖游》的十二篇佳作,讀的是青海的文化厚度,更是團隊協作的意義。"西寧市總工會相關負責人表示,本次活動以文學為紐帶,將思政引領、素質拓展與心理關愛深度融合,既讓產業工人感受了昆侖文化的魅力,更凝聚了團隊力量。參與工友紛紛表示,這樣的文化活動既能卸下工作疲憊,更能從文字與協作中汲取奮進動力。
曹誰《昆侖游》2024年由濟南出版社出版,屬于中國作家協會和北京師范大學作家班打造的“文學新勢力”叢書,曾經榮登當當網讀者推薦榜第2名。北京師范大學教授、著名評論家張檸先生評價:“曹誰的散文,跟他提倡的‘大文學觀’一脈相承,有詩歌的韻味,有小說的結構,有戲劇的沖突,更有散文的自由精神。”大昆侖山從帕米爾高原起源,經過西藏、新疆進入青海,從青海分三支向東延伸,既是中華的龍脈之祖,又是中華神話圣地。曹誰效仿莊子的“逍遙游”,在大西部地區進行“昆侖游”。他的作品輯氣勢恢宏又娓娓道來,既妙趣橫生又充滿思辨,既想象瑰麗又深入生活,通過該書我們可以跟著作者去探索神秘的大昆侖地區。
下午邀請著名青海書法家馬明源,為工人們講解篆書的書寫,現場教工人們書寫“一葉知秋”。在馬明源先生的指導下,工人們在扇面上寫下人生中的第一幅作品,他們紛紛表示,今后要利用業余時間讀書寫字,提升自身的素養。
活動中,除了讀書和寫字外,還舉行了趣味橫生的投壺游戲比賽,活動取得圓滿成功。據悉,本次《昆侖游》朗誦分享會是西寧市總工會和西寧市小橋工人文化宮提升產業工人文化素養的重要舉措,后續還將通過"山水朗讀吧"等系列活動,持續為產業工人提供精神滋養,以文化賦能工匠精神培育。(完)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