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情漫社區,文脈潤津沽
——第二十六期“天津詩人讀詩會·詩出滑門專場”側記
小雪裁霜染津沽,詩潮漫卷入社區。在天津市北辰區寶翠花都社區文化禮堂,一場以詩為媒、以情為線的文學盛宴正徐徐展開。2025年11月23日上午,由“天津詩人讀詩會”主辦,滑富強文學現象研究會與寶翠花都社區聯袂承辦的第二十六期“天津詩人讀詩會·詩出滑門專場”活動,讓詩心與煙火相融,讓文脈與民心相連。

大合影
詩心映霞·啟幕
“多年前,滑富強恩師的悉心指引,讓我這個貴州大山的農家女開啟文學門扉,在墨香浸潤中參透生活真味。從懵懂文學青年到基層治理實踐者,從布依妹到‘全國文明單位’帶頭人,北辰熱土見證了我的成長,而滑老師便是點亮前路的伯樂。文學的根在生活,魂在群眾——它從煙火中汲取養分,又以溫情凝聚力量,這正是詩友們贈予社區的珍貴財富。社區治理需溫度,文學便是最好的紐帶:我們以文共情,讀懂民需,以‘五常五送’傳遞暖意,讓煙火氣里藏著文化厚度。今日,滑門弟子以詩致敬師恩、以誦抒發熱愛,既是我心之所向,更是社區文化之幸。愿這場詩會以文學之力,鼓舞黨員群眾同心筑夢,共書共建共治共享的新篇章。”中共二十大代表、寶翠花都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林則銀的開場白本身就如一首詩。她將文學與基層治理比作并蒂蓮,一個滋養心靈,一個溫暖人間,讓在座四十余位詩友感受到文字在基層沃土中生根發芽的動人景象。

中共二十大代表、“社區天使”、寶翠花都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林則銀致辭
師道傳承·深耕
著名作家、中國作協會員、北辰區文學事業奠基人滑富強先生端坐臺下,目光如耕作者注視沃野。自1983年在此開墾文學沃土,培育出一批批文學新苗,如今已是綠樹成蔭。這場讀詩會既是對師恩的禮贊,更是文學薪火相傳的生動見證,恰似一場豐收的慶典。

著名作家、中國作協會員、北辰區文學事業奠基人滑富強先生
詩韻流芳·綻放
本期專場創新采用年齡為序的誦讀方式,九位滑門弟子攜三十六篇詩作次第登場。作家、滑研會常務副會長劉萬慶對同門詩作進行精準點評,或單篇細品,或綜覽全局,如一位熟悉每株作物習性的老農,精準道出每首詩作的生長紋路。

活動現場(1)
八旬詩翁王春普,以《馬齒莧》蘸取田埂清芬:被遺忘的草木不悲不亢,兀自繁榮,“替人類活出了精彩”,讓平凡生命的韌性直抵人心;
周永軍《絲路之上》藏史海匠心,以凝練意象鋪展千年長卷,讓絲路的厚重與情懷在詩中沉淀;
孟憲冬《生命的年輪——致滑富強老師》以“半畝方塘”喻師者胸襟,“經霜楓葉”載弟子深情,皺紋間的歲月滄桑盡在詩中讀懂;
張紅巖《后會有期》讓友人情誼化作“手中星光”,余音裊裊處,是時光星空的遙遙相望;
祁永宏《深秋》跳出俗套,以“陳酒撞痛落葉”的奇思,撞開詩歌審美的新境;
岳兵《擺一個擁抱的姿勢》在親情期盼中舒展初心,鏡前的擁抱姿態,是對生命最深沉的詩意眷顧;
羅廣才《寫給海子,也寫給自己》與先驅對話,以“放生自我”“墳前有履痕”的哲思,求索生命與詩歌的本質;

活動現場(2)
季曉涓《小花》將女性的堅韌藏于勞作場景,“摘不凈的疼”讓思想性與藝術性詩意交融;
趙婷彥《父親的莊稼地》以泥土為墨,田壟作序、農諺為詞,詮釋農耕既是生存之道,亦是精神修行;
周則偉《最后的蒸汽機車》向工業遺產致敬,“銹跡里的歷史”讓熄滅的火焰在詩中重燃灼熱。

作家、滑富強文學現象研究會副會長鄭明遠讀詩致敬滑富強先生
心系現場·寄語
“天津詩人讀詩會”發起人、滑富強文學現象研究會會長、著名詩人羅廣才正在贛、陜等地游學,無法親臨本期讀詩會,但他始終心系現場。正是他親自提議并將本期主題確立為“詩出滑門”,以致敬滑富強恩師的文學事業。他通過線上方式關注著詩會進程,并寄語:“恩師在處,便是文心所向。雖身不能至,然詩心與諸君同在。”這份跨越山海的牽掛與匠心,為活動注入了更深沉的師門情誼。

作家、滑富強文學現象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劉萬慶作為本期讀詩會點評嘉賓
墨韻傳情·贈畫
贈畫環節將現場氛圍推向新的高潮。在與會詩友的見證下,情誼與敬意隨著畫卷的展開而流淌:
詩人、湖北中廣公路勘察設計院天津分院院長張小東,滿懷感激之情,將書畫家谷軍先生精心創作的水墨佳作,敬獻給滑富強先生。這幅作品蒼潤渾厚,象征著師道如山、文脈綿長,承載著弟子們對先生桃李滿天下的深深祝福。
“天津詩人讀詩會”秘書長羅怡,將另一幅谷軍畫作鄭重贈予本期點評嘉賓、滑研會常務副會長劉萬慶。畫作意境深遠,筆墨間流淌著對文學評論者慧眼與耕耘的誠摯敬意。
“天津詩人讀詩會”干事張佚,亦將谷軍先生創作的一幅水墨佳作,呈送給林則銀。這幅畫作不僅是對她以文學溫暖社區的禮贊,更是對她扎根基層、服務群眾崇高實踐的生動寫照。
三幅畫卷,連接起師徒、同道和文學與社區之間的橋梁。墨韻與詩心在此刻交織共振,藝術的情誼與文學的傳承相得益彰,為這場詩會增添了又一抹溫暖而雋永的色彩。

書畫家谷軍(左1)和詩人張小東(右1)向滑富強(中)贈送書畫作品
文脈綿延·余韻
“自1983年,滑富強恩師在北辰開疆拓土,我們便成了最幸運的弟子。這份師生緣如陳年詩章,初讀不解深意,回望方知滿含慈父般的期許。今日‘詩出滑門’專場,亦是我們誦讀恩師本真雋永的詩集——讀他的真誠之韻、豪放之律,讀他屬于滑門、屬于歲月的深沉之情。”詩人、滑研會副會長周永軍的結語為詩會畫下休止符,但詩歌的漣漪才剛剛蕩開——在社區議事廳、在鄰里茶話間、在萬家燈火里,那些被詩句打動的心靈,正將詩意帶入日常生活的每一個角落。
“詩出滑門”專場以師門情、鄉土韻、社區暖,書寫了文化賦能基層治理的新篇。這里,詩與煙火相遇,文脈與民心相依;每一首詩都是歲月的注腳,每一次誦讀都是精神的傳承。詩歌不再是遙不可及的文學形式,而是鄰里相聞的問候,是社區治理的智慧,是尋常日子里的閃光。
當詩情融入煙火,文學便真正在人間扎根。(撰文/萬慶 羅怡 攝影/周永軍)
附錄1
天津市北辰區瑞景街寶翠花都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 林則銀在第二十六期“天津詩人讀詩會·詩出滑門專場”上的歡迎辭
尊敬的滑富強恩師,各位文學大家、文壇前輩,親愛的文朋詩友、居民朋友們:
大家上午好!
初冬的北辰暖意融融,寶翠花都社區因這場“詩出滑門”的文化盛事,更添書香雅韻與師者溫情。今天,我們有幸與在座的各位文學大家、文壇翹楚共赴詩約,更能以詩朗誦為橋,展現滑門弟子的詩意初心。在此,我謹代表寶翠花都社區黨委、居委會,向蒞臨現場的各位嘉賓致以最熱烈的歡迎,向專程到來的滑富強恩師致以最誠摯的敬意!
站在這里,我有著雙重榮幸——既是深耕基層的社區工作者,更是滑富強老師門下的一名學生。多年前,正是恩師的悉心指引和幫助,讓我這個普通的布依族農家女叩開了文學的大門,在筆墨書香中領悟生活的真諦;更在各位文朋詩友的幫扶鼓勵下,堅定了扎根社區、服務群眾的信念。從昔日懵懂的文學愛好者,到如今深耕基層治理的實踐者,從名不見經傳的普通人,到帶領社區榮獲“全國文明單位”“天津市先進基層黨組織”的帶頭人,北辰這片熱土見證了我的成長,而滑老師便是點亮我人生道路的伯樂,各位文壇前輩的言傳身教,更是我前行路上的不竭動力。雖自知在文學領域仍是初探者,遠不及在座各位的深厚造詣,但文學賦予我的初心與力量,始終支撐著我在社區工作中勇毅前行。
各位嘉賓、朋友們,文學最深厚的土壤在生活,最動人的力量在群眾。“文學來源于生活,更要走向生活”,它從群眾中汲取養分,又反過來滋養人心、凝聚力量——這正是各位為社區帶來的寶貴財富,讓文學的光芒照亮基層治理的每一段路程。社區治理需要溫度,而文學正是傳遞溫暖的最好紐帶。正如博爾赫斯所言:“我寫作是為了讓我的親人和朋友在時間的流逝中獲得安心。”這份文學賦予的安心力量,也深深融入我們社區治理的日常——在“早看窗簾晚看燈”的關愛堅守中,我們以文學的共情之心讀懂居民需求;在“五常五送”的服務細節里,我們以文字的溫情傳遞治理溫度,讓社區充滿煙火氣的同時,更添文化的厚重與詩意。這些成績的背后,離不開滑老師的精神引領,更離不開各位文朋詩友的鼎力支持與深情厚愛。
2025年的初冬,我們以“詩出滑門”為主題,在社區這片充滿煙火氣的土地上,讓滑門弟子們用朗誦致敬師恩、用詩歌抒發熱愛,這是我期盼已久的盛事,更是社區文化建設的一大幸事。相信今天這場詩會,必將以文學的力量鼓舞激勵寶翠花都社區的全體黨員群眾,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奮發昂揚、同心協力,共同書寫共建共治共享美好社區的新篇章!
最后,衷心祝愿本次“詩出滑門”弟子詩歌朗誦會圓滿成功!愿各位文壇前輩筆下生花、佳作頻出,祝滑富強恩師身體健康、福壽綿長!也期待通過這場盛會,讓更多人愛上文學、扎根生活,讓寶翠花都社區在黨建引領下,在文學的滋養中綻放更絢麗的光彩!
謝謝大家!
附錄2
詩人、天津市北辰區人民法院原副處級法官,天津市政法系統文聯副主席周永軍的總結發言
尊敬的各位詩友:
當最后一句詩行,在我們的耳畔落下余韻,這場以“詩出滑門”為主題的讀詩會,也即將進入尾聲。詩歌是穿越時光的信使,是安放心靈的港灣。讀詩,也是讀詩人的心路歷程,特別是滑門弟子的詩歌。
今天,滑富強老師就坐在我們中間,他聽的很認真,我覺得他不只是在聽,作為引路人,他也是在檢閱滑門弟子們在詩歌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每一首詩,都是靈魂的獨白,用最精煉的文字,述說著滾燙的心事。從1983年到2025年,整整42年,歲月風雨,磨平了少年的棱角,也磨出生命的溫潤光澤,滑門弟子們聚是一團火,散是滿天星,用文字講述自己的生命歷程。42年的堅守與不棄,在滑富強老師的引導下,寫詩的弟子們,各展風華,一路璀璨,走出了聞名全國的羅廣才,還有季曉涓、柳含煙、孟憲冬、祁永宏、岳兵、張紅巖、趙婷彥、宋麗萍等一長串響當當的名字。各位詩人創作風格不同,有的豪放灑脫、有的委婉細膩、有的沉郁頓挫、有的清新自然、有的先鋒銳利,剛才,通過各位朗讀者的誦讀,我們領略了他們各自的風采。這些詩,讓我們在歲月里重拾溫柔,讓我們在不同靈魂間找到共鳴,也讓我們在品讀人生時,少了幾分孤獨,多了幾分通透。
我在《為滑富強老師從文60周年》詩歌中寫道:仰望星空,借一束星光的寧靜,可以找到夜的中心。有夢就出發,守定天上的北斗,跋涉者會擁有心的領海和夢的星空。是師生的緣分,讓我們擁有今天,擁有一份詩歌的天空。有時我想,假如滑老師1983年不來北辰,我們會怎么樣,是否會是如今的你,抑或如今的我?也許,我們早早放棄了詩歌的夢想,放棄上蒼給我們的詩歌天賦,也許,我們會投奔其他師長,走另外一條人生路。
師生緣分,恰如一首耐人尋味的詩,初見時不懂深意,待歷經世事,回望過往,才讀懂慈父般的期許,那些沉默中的牽掛,早已化作生命里最珍貴的養分,伴著我們走過一程又一城。
今天的讀詩會,讀弟子們的詩,其實滑老師本身就是一首詩,我們每個人都在讀,讀他真誠的韻,堅定自律,讀他“欲渡黃河冰塞川”,讀他“柳暗花明又一村”,讀他獨屬于自己的、耐人尋味的生命長詩。
謝謝大家!
(注:本文已獲作者授權發布)
純貴坊酒業